Friday, February 10, 2012
如何欣赏儿童画?
有个小朋友在画图时,把妈妈的脸涂成了青色的。幼儿园老师批评他说:“你怎么能把人的脸画成青颜色呢?忘了上课时老师是怎么教大家的吗?”这位小朋友很委屈地嘟囔道:“妈妈常对我发脾气,每回她的脸都是铁青铁青的嘛。”


讲这个故事的是宝山区少年宫的美术指导王蕾。王老师说,有些家长或老师,特别是一些社会上的所谓美术辅导班,总会拿“像不像”、“好看不好看”来作为评判儿童画的标准,这其实是一种误区。那么,如何避免误区,更好地挖掘与提升孩子绘画的热情呢?


要认识到,许多儿童画是与其身心发育的年龄特征相吻合的。
常听有家长训斥孩子:“画得一点都不像,难看死了。”王老师说,所谓“像不像”是指将孩子的画与实物比较,以与实物形象相符合的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之一。从这种观点出发,家长自然而然地就要指责孩子画中的毛病了,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予以贬斥或嘲笑。


其实,孩子们的有些即兴发挥,是童趣的真实流露,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在里面。一般来说,2到3岁是孩子的“涂鸦期”,3到4岁孩童的画是处于“抽象象征期”,4到7岁是“主观写实期”,只有到8岁以上才进入“客观写实期”。所以,要孩子的画与客观实物基本一致,这样的写实程度是要以达到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成熟度为前提的。


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与孩子共享绘画的乐趣,使孩子感到他的画得到了成人的首肯和接纳。
王老师说,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,许多儿童画常常会让人忍俊不禁。比如,戴的帽子不是紧扣在脑袋上的,而是略略浮在半空;画的房屋始终是“透明”的,屋里的人与事,外人会一目了然;无论什么样的人物,反映到纸上则往往得五官大、四肢小;尤其是有不少孩子在画人物的手臂时,喜欢从齐腰处开始画,而不是从双肩画起,画中人会变得十分夸张。看到这样的画,家长不妨和孩子一同分享快乐,要善于引导他们尽可能地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去作画。


表扬不要太空泛,应该言之有物。
对孩子在绘画上的点滴长处和进步,家长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,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表现信心和主动绘画的积极性,千万不要因为家长不正确的评价态度,使儿童产生挫折感。例如,有位叫楠楠的小朋友,她的爸爸在为她布置儿童房时,有一面的墙壁就是用孩子平时的绘画作品来装饰的,每当家中来客人时,总要带大家参观一下这间“画室”,在大家的称赞声中,楠楠更自信了,还拿到了全市比赛的二等奖。


感想:


大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,就是替孩子们扣上标准的帽子。这个不对,那个也错了,当孩子的兴趣变成了大人为满足自己而存在的时候,他们的画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———抒发情感之用。


常说,孩子的画里隐藏着他们的心情、情绪。只要仔细一看,不难发现孩子们心里渴望的、喜欢的、讨厌的事物,都在画纸上表露无遗。红色是兴奋、热情的;蓝色是平静、忧郁的;黑色是神秘、安静的;每种色彩都是孩子的心情写照。


绘画,是孩子天马行空的美好时光。每幅画都有它的故事,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画而和孩子展开对话。例如:“为什么你要画这幅画呀?”、“为什么妈妈有这么多只手呀?”,进而去了解孩子的想法,促进亲子关系。父母也可趁这个机会,向孩子表达出心里的想法,鼓励孩子。


爱的首要步骤就是“沟通”,亲子有了良好的沟通和对话,才能创造幸福的家庭!


阿阳 分享

Label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