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December 18, 2009
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


书名:22年的幼教感悟: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

作者:李跃儿

目录:

~第一部 用灵魂感受孩子的灵魂
很多时候,我们成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。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,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,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,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,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,影响他们的发展。如故事中的杨一凡,起初她的身体里像没有灵魂一样。她并不是天生就是这样麻木的,也不是不能改变的,我们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变成这样沉睡的状态。如果由于不懂使孩子成了这样,我们也可以引领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状态。
~第二部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
在正常的生活中,价值观的问题好像不被人们注意,除了买卖时人们对物品的价格注意外,在生活和生存面临选择时,人们并不太注意价值观的取向问题。实际上价值观的作用是非常大的,它决定人一生关键期的选择和自己一生生活的质量。对于做父母的来讲,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价值观更是起着巨大的作用。每一个事件、 每一次冲突、每一次机会的选择都决定了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,决定着这个人的一生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,对人类和社会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。在这一章里,我们就来讨论关于价值观的问题。
~第三步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
教育从来就不只是学校的事,在以往的家长们心目中,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去受教育的,当孩子进入学校,家长的一颗心也就放了下来,因为家长认为知了书就达了理。从宋朝以来,要想改变生活出人头地,读好了书就解决了问题的观念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。于是当孩子的表现令家长们失望的时候,传统的指责方法是" 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?"其实我们想一想,如果孩子不热爱学习,把学习当做任务去完成时,书真的不能读到人的肚子里去。
~第四部 幸福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动力
有很多孩子内心的不幸福感来自于长久而艰苦的学习,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,认准了只有学习才有出路的家长,就会在学习问题上感到非常紧张。这种紧张感,也会影响到孩子,使孩子不再把学习当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。如果孩子在上学的早期就形成了这种印象,孩子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不愉快的事件和感觉,积累下来,不喜欢学习的印象就深刻在孩子的心灵中。即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或并不感觉到痛苦,但是他的意识还是认为自己不喜欢学习。

推荐序:

作者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,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,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,为父母、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,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。阅读本书的经历,将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过程,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,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。

感想:

捧上此书手不释卷的读了一遍又一遍,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,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,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,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。

李跃儿这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,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,用情去滋养生活、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。

在书中,李跃儿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,比如有一个孩子叫王超,给人的感觉似乎从来就没有睡醒过,那双疲惫的眼睛老是半睁半闭。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,有些事孩子们笑得要死要活,他连咧嘴角的动作也没有。提起孩子,王超的妈妈心痛地说:“我那望子成龙心切的丈夫在孩子3岁时就逼他认字、背唐诗,后来又逼着上各种兴趣班。现在,小超除了应付文化课学习外,还要在音乐、舞蹈、绘画和英语4门校外班里疲于奔命。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差,家里的事都是他的爸爸决定,眼看着孩子那么辛苦,我也没有办法。”王超的爸爸却说:“现在不是提倡素质教育吗?我让孩子多学知识,让他素质全面,难道不对?难道知识学多了还会没有能力?”

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,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,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,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,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得另人窒息,要么沦为杀人犯,要么精神不正常、自闭、自虐,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,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,但是,可怜的孩子,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的“人才”,不仅赔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,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恼。

李跃儿老师指出如今的家长总拿自己的思想、方法、经验去教育孩子,让孩子从小就处在数学、语文、英语、钢琴、绘画等的包裹和重压之中,而且必须是听话学好。然而,大多数孩子都无法实现家长的超值期待,令他们深感失望。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当中,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让孩子无限制地多学东西就是素质教育,而忽视孩子的个性培养,禁锢了孩子的创造性,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,问题就会凸显出来。更有甚者,一些家长爱孩子却不把孩子当人看,在他们的眼里孩子是介于植物和宠物之间,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,高兴时使劲宠着,生气了踢上一脚,爱与恨之间的转换肯定会带来孩子心灵的扭曲,孩子的心里怎么能够承受住这些呢?涛涛(化名)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位母亲。为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,涛涛的妈妈专门辞职回到家中。今年,涛涛10岁,一天晚 上,涛涛的妈妈又和往常一样给涛涛洗脚,当妈妈让涛涛把脚踩在盆子的两边的时候,涛涛竟把盆子踩翻了,水洒了一地。涛涛的妈妈突然收住笑容,就把孩子狠狠地揍了一顿。在涛涛心中突然升起了无名的怒火,他看着妈妈说:“妈妈,我现在还小,打不过你,等我长大了我会打你的,我会把你杀了,剁成陷,包在包子里 吃。”这令涛涛的妈妈十分恐慌,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心爱的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。

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?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变得这样冷漠残忍?是老师、家长、社会对教育的曲解,对孩子的漠视……当孩子一旦出现错误时,家长往往用打骂、呵斥的方式让他们刻骨铭心,或者在孩子没有犯错误之前就提醒孩子不要犯错误,这样孩子为了不出错,只好收敛幻想,自我约束,缩手缩脚。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错的同时,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确、通向成功的机会。李跃儿说,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力、想象力、创造力,以及大胆进取、独立思考、合作精神、参与意识等等方面的能力。可是,我们的家长往往在家中不让孩子破坏玩具,因为心疼钱,在学校里,我们的老师急功近利,不是让孩子在尝试中去学习,而是填鸭式的灌输,讲究立杆见影。这些孩子都是当配角惯了,小小年纪就已被一道道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心灵,每做一件事似乎非要给个规定不可,如此下去,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建构起主动、进取的精神。

我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,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,我总是骄傲自满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。可是,读完这本书后,我汗颜呀!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。

跟同事们的聊天中,不难看到一些人的心路痕迹。刚入这行时,对教育信心爆棚空前热诚。但随着年纪的递增,当年的热情不再,反而多了任性,教育仅仅成了谋生 的一种手段,很多时候都是在敷衍。当开始向中年步入的时候,以为自己已经成熟,完全可以胜任这份工作,不免暗暗自喜骄傲自满。作者在这个时候,提醒许多迷失在教育的人,使人猛然醒悟;一个真正热爱学生的老师,不仅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,身体状况,最应关心的,是他们正在成长的纯洁的心灵。

还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戏称:现在社会上“傻孩子”、“笨家长”或“苦老师”越来越多,似乎谁也不幸福。学习负担的加重让孩子过早失去了本应有的幸福时光,除了学习,孩子和家长的生活没有了别的主题。最终,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可能会成了物质上的富翁,精神上的贫民,幸福指数上的乞丐,价值观上的糊涂虫。

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:“我们的教育应该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这样的能力,使他能在不幸的时候找到幸福的感觉。”真的,很感谢李跃儿,在这个时候, 为我、为许许多多迷失在教育里的人们,倾情奉献了这样的一本好书,这样的一个理念,这样的一份情感,这样的一声爱的宣言。使我猛然醒悟,非常庆幸——我读到了她。

读书,是人生的一个乐趣,读一本好书,更是乐趣中的幸福。《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》,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。

Label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