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
Saturday, August 1, 2009
一个感人的故事
「我像一颗饺子,里头有很多馅,但外观看不见,丢到水里去,煮沸后浮起,却又被浇下一碗冷水,再度沉下去。经过浮起、加冷水、煮沸,反覆淬炼,才有美味的水饺。」
她,是台大教授柯承恩的女儿,26岁,只有8岁孩童的身高,小时智力发展迟缓,如今,卫斯理大学毕业,还继续攻读MBA。 她说:电梯按钮不会为我降低,但我的心可以升杨。 天空才是我的极限! 命运的突围者从来不把「放弃」当作选项
走进台北市永康街一幢日式平房,里头的设施,从门铃、门把、电灯开关、流理台到沙发,都比一般低了三十公分。 这里,是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、台大管理学院教授柯承恩的家。 这天三月四日,是柯家的大日子,因为大女儿——柯晓瑄将出国准备攻读MBA,迈向人生的另一个旅程。
柯南女孩。
晓瑄,二十六岁,一百三十公分,是先天软骨发育不全症患者(俗称侏儒症)。 柯承恩说,「我觉得他像柯南,个子小小却聪明伶俐,什么事都做得到」,「柯南」也成为家人对晓瑄的昵称。 在广受欢迎的漫画「名侦探柯南」中,柯南因为被迫吃下毒药,身材缩小成小学生般,却机警、勇敢,侦破许多重大刑案。 在柯承恩的眼中,女儿也有相同特质。
柯晓瑄的行囊中,有一件特殊的行李:一张二十公分高的折叠椅。 这张用了十年的折叠椅,是她走出家门后的最佳伙伴。 有了它,晓瑄才能按到电梯的高楼层、构到银行柜台、饮水机和洗手台。
傍晚四点,中正国际机场第二航厦,晓瑄自己推着三十二公斤的沉重行李,大行李箱竖起来,直逼晓瑄高度。 柯承恩弯下腰,亲吻晓暄发际问:「晓瑄,妳以后能不能照顾自己啊?」晓瑄比出胜利手势,大笑:「I'm fine!」随后,她转身,快步奔入出境口。
看着女儿的背影消失在长廊那一端,柯太太突然啜泣了起来。 难舍与喜悦,像两瓶不同的调
味料,被糊涂的厨师通通倒入她的情绪中。
童年的柯晓瑄
她想起二十五年前,独自抱着女儿,无助的站在美国海关前的景象。 当时,连晓瑄的亲人都认为,她只有苦守投币式洗衣店的命。 如今,女儿不但顺利从美国卫斯理大学毕业,还通晓义大利文、西班牙文等四国语言。 更能独自出国深造。
二十六岁的晓瑄,只有八岁孩子的高度、十岁孩子的力气,却在成长道路上不断突破命运的天花板。 这个故事,应该要很早,被很骄傲的说出来的,但它要从柯承恩口中道出,却是这么困难。
一月二十七日,农历年前,我们来到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办公室,向柯承恩提出今年「一个台湾,两个世界」关怀身心障碍儿的计画。 前半段,柯承恩以一贯学者的语气,说着企业的社会责任。 他讲得很慢,似乎琢磨着什么。
「我认识一些罕见疾病的家长,让我了解这些孩子虽有先天限制,但他也应该可以像正常人一样……」直到一个半小时后,当谈话触及晓瑄时,顿了好几秒,他抿着嘴唇,头往上仰,避免让泪水溢出眼眶,接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出:「事实上,我自己就有一个这样的孩子……」他深呼吸,又吐了一口气。 埋藏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,一时间很难坦然诉说。 好几次,他不能言语,眼神盯着桌缘,用右手食指敲着桌面,「咚、咚、咚」……空气凝结,猛然抬头,他已泪湿眼眶。
「正常人可以得到的,不管是感情还是什么……她却得不到的,我们要弥补她……她付出很高的代价……」短短一句话,中断三次,话没说完,又潸然泪下。
应该骄傲的事,谈起来,却那么感伤。 这是他二十六年来,难以与人分享的心情。 那是一位障碍儿父亲的矛盾、挣扎,以及旁人难以理解的、深刻的亲情。
「我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……」他说。
台北。
出生罹病时间回到二十六年前,晓瑄在台北出生,是个肤色健康、双眸晶亮的女娃。她出生后,柯承恩与妻子返回美国德州继续攻读博士,孩子托外婆照顾。 但七个月时,晓瑄无法爬行,只能软软的躺着,外婆带她去医院检查,护士看见她额头扁扁、鼻梁塌陷、下巴突出、身材短小,提醒外婆:「孩子怪怪的,赶快带去大医院检查。」
从那时起,一切都以晓瑄为优先考虑。
那是一个周日下午,寒风冷冽,柯家夫妇刚从教堂回家,从台北拨过来的越洋电话响起:「赶快把孩子带过去吧,美国医疗比较发达,救救这个孩子!」于是,柯太太先回台,抱着孩子奔波诊断。 她得到的结论是:晓瑄罹患软骨发育不全症,而且,「这个病,没有药医。」她心如刀割。
留在美国的柯承恩开始找寻医疗资源,发现明尼苏达州立大学附设医院,是这方面的医疗权威。 他决定,放弃先前在德州攻读一 年的博士,转学至明尼苏达大学。 柯承恩一个人在美国往返奔波,申请新学校、搬家、安排医疗资源。 一切就绪后,接妻女赴美,「从那时起,我的一切决定,都以对晓瑄最好为优先考虑。」柯承恩说。
一九八一年八月中午,艳阳逼人。 柯承恩驱车前往明尼苏达机场,迎接妻女。 「他看着孩子,我们相对无语。」柯太太清楚的记得那一刻,他们抱着女儿,穿过热闹人群,默默的走出机场。 他们知道,这将是一场无法预期结果的长期抗战。
但是,共识很清楚,「她是无辜的,我们不能逃避,一定要让她活得好。」柯家夫妇的坚定感情,帮晓瑄踏稳了第一步。
美国明尼苏达。 展开黄金早疗
到美国的第三天,柯承恩带着晓瑄直奔医院。 只见医生在纸上画出一个基因图,并解释着,这是基因突变,机率大约是四万分之一。 「幸与不幸,就是四万分之一啊!」虽接受理性训练并拥有虔诚信仰,此刻的柯承恩,还是不免问上帝:「为什么,机率发生在我身上?」
晓瑄不仅是身高的问题,磨人的还有其他并发症。 譬如,牙床咬合不良,会影响发音;脊椎弯度大,会有椎间突出的问题,若压迫神经,则可能造成四肢麻痹;欧式管短小,则容易产生浆液性中耳炎,若处理不当可能会重听;颅颈间脊髓压迫,可能头会抬不起来,或走路重心不稳……
一岁以后的晓瑄,并发症越来越明显,动辄中耳炎、发烧,且脊椎压迫呼吸道,必须切除扁桃腺,她几乎每周上急诊室。 曾经,一次中耳炎太严重,医生在她耳朵里装了个管子让浓液流出,后因耳膜破裂导致后来右耳重听。 又有一次,冬日大雪,连救护车都开不进来,最后消防队还出动云梯车,才把她送进医院。 母亲日夜抱着她,抱的却是个硬壳子。
严重的是,女儿的脊椎开始弯曲。 在医生建议下,晓瑄成了一个小小盔甲婴儿,从肩膀至臀部,小小的身躯被包在密不透风的石膏架中,连睡觉都不能脱。 从一岁半到六岁,晓瑄就像个无法卸下盔甲的武士。
「妳想想看,别的妈妈抱着孩子,是一个温暖柔软的身躯,师母抱着她、背着她,日日夜夜,却都是一个硬壳子,妳想想一个做母亲的感受。」柯承恩泪水在眼眶打转。
虽然行动不便,但柯承恩夫妇坚持要给晓瑄最好的教育。为了上幼稚园,每到冬天,柯太太总要竭尽力气,抱着晓瑄被石膏裹住的僵直身躯,在雪地里一步步艰困行走,深怕滑倒伤到女儿。 有时积雪,一不小心踩下去,雪就淹到漆盖,母女两狼狈不堪。
夏日,石膏密不透风,晓瑄汗流浃背,皮肤长出一个个红色小疹子,有时,她会偷偷把女儿石膏衣脱掉,让女儿透风。 「妳真是妇人之仁!」柯承恩笑笑,又把它穿回去。
晓瑄的发展比一般孩子迟缓,到两岁,才学会走路,连爸爸、妈妈都不会叫。
幼稚园时,由于晓瑄头颅较大,再加上沉重的石膏架,有时,从座位上站起来,突然就摔倒在地,头部重击地面而昏倒,托儿所一边叫救护车,一边急电柯太太赶赴医院。
「我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。结婚前,我是么女,家境不错,被爸妈宠着。生了晓瑄后,我的世界完全改变。」柯太太回想,以前的她爱漂亮、爱名牌、爱逛街,被母亲说是散财童子,女儿出生后,这些都不重要了。
「当时我每天面对的,是她的耳朵发炎,生病,感冒。先生在博士班的过程又很辛苦,他在博士班,第一年,六个学生中就被刷掉两个,压力很大。」柯太太回忆着,层出不穷的状况。
尤其,明尼苏达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班训练以严格出名。 有天,柯承恩终于忍不住,对指导教授说:「我实在念不下去了。」没想到,教授拍拍他的肩膀:「没关系,我帮你想办法。」不久后,柯承恩获得学校核发等同讲师的高额奖学金,学校并出资,为其全家投保高额保险。 这双友善的手,让晓瑄医药费无虞,也支持柯承恩继续完成学业。
另一方面,虽然晓瑄身体诸多不便,「乐观勇敢,却是上天给她的礼物。」柯承恩说。 譬如,「她很能忍痛,不太叫,经常被扎针,也不哭。」因此,在幼稚园,晓瑄每天蹦蹦跳跳,想出各种玩耍的怪花招,是孩子王。
学习障碍
六岁,为了让孩子免于歧视,柯家夫妇仔细挑选小学,「我印象很深刻,在她还没入学前,校长就召集全校学生看一个影片,影片描述世界上有各式肤色、体型的人,虽然每个人长得不一样,但都生而平等。」柯承恩说:「在美国,学校碰到特殊的孩子,会把他视为对其他孩子最好的教育机会,趁此教育孩子,平等与互助的观念。」
她很努力,却几乎都拿C。
虽然学校诚心接纳,但晓瑄却有学习障碍。 柯太太发现,女儿看书是「跳着看」,例如第一行没看完就跳到第十行,虽然很努力,就是没办法按顺序来;此外,简单的加减法、拼字,她怎么教,晓瑄就是不会。 「有时教一教,无名火就冒上来!」她很想大声喝斥孩子,但看到她无辜的眼神,与娇小的身躯,又不忍心。 「在美国的中国孩子,考试都拿A,她很努力,却几乎都拿C。我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『听训』,压力好大,听训到后来,我都哭了。」柯太太林丽穗忍不住又红了眼。
更令她难过的是,当她向姊姊哭诉晓瑄的学习障碍时,姊姊好意安慰:「不要担心啦,以后给她开个投币式自助洗衣店就好了。」这句无心的话,却让她更心痛,「连亲阿姨都把晓瑄的发展,定在一个层面,难道,晓瑄的人生,真的只能如此吗?」她从难过的泥淖中清醒,她不甘心。
每天,她引导晓瑄用手指著书上文字,按顺序一字一字的看;每周,带晓瑄上图书馆,把图画书一叠叠搬回家,耐心解释给她听,持续刺激她的脑力。 由于天生牙骨咬合不全,柯太太还带晓瑄去上发音矫正班。
当她看到研究报告说,动物可做为孩子的心理医生,她还特别挑选一只日本的北京狗,一只小型犬,做为晓瑄的玩伴。 让晓瑄觉得世界上,有生命依赖着她、爱着她,建立她的自信心与安全感。
尽管如此,忧心仍盘踞柯家夫妇的心中:「如果晓瑄以后没法照顾自己,怎么办?」他们开始参观慈善机构,做最坏的打算,想挑一个能善待她终老的环境。 他们甚至为了晓瑄,在她五岁时,再生一个孩子——妹妹艾梅。 「如果我们都走了,晓瑄会需要一个亲人的,」柯太太回忆。
拿到博士学位后,柯承恩在美国南加大任教五年。 客居美国十一年后,晓瑄十岁时,柯承恩决定回到故乡任教。
回国。 接受中小学教育
回到台湾,对晓瑄又是一番折磨。 起初,她进入国语实小就读四年级。 乍入鸭子听雷的环境,好几次,她回家把书包向床上一丢,对着妈妈哭叫:「你们好狠心!」此外,旁人的异样眼光,一开始也让晓瑄不舒服。
晓瑄的记忆力差,也让她在以背诵为主的台湾教育体系,吃足苦头。 她印象深刻,国小四年级的月考,有一个选择题:「你最佩服哪一种人?」她因为自己力气小,对力气大的人心存佩服,而选择了第四个「有肌肉的人」,压根就忘记课本的答案是「知耻近乎勇」。
国小毕业,柯家夫妇担心晓瑄上中学会受到歧视,特别将她安排到教会学校。 晓瑄很清楚:「 妹妹念书,学区是什么就念什么,但我念书,都是爸妈精挑细选的,主要还是怕我受到欺负。」进国中后,第一次国文考试,她只考了三十分。 即使过了一段时间,全班月考,五十二个学生中,晓瑄还是五十一名。
「妳要认真一点啊!」习惯了教授举一反三的台大学生,柯承恩直觉的想,读书这件事,有这么难吗?
「我试过,但是我做不到!我没有办法啊!」突然间,晓瑄委屈的大叫,哭着冲进房间。
柯承恩决定,每晚在家帮晓瑄复习数学。 没想到,即使再三解释几何概念,晓瑄仍似懂非懂。 他急了:「怎么搞的,学这么慢啊!」晓瑄察觉爸爸的情绪,向柯承恩抗议:「你不能把我跟台大的学生比啊!你教的是聪明人啊!」
几个月后,柯承恩接受了「女儿有异于一般人的先天障碍」的事实。 「她知道我的期望,也很想回应,但她回应不来,如果硬来,会伤她的心。」他不断提醒自己,要有耐性,如果别的孩子可以做到十分,晓瑄可以做到五、六分,就要鼓励她,如果放弃或用错方法,她可能剩下一分。
他尝试在日常生活中举例教她,例如,当车子开到高速公路出口,他指着对称式花瓣型出口匝道,对晓瑄解释,这设计隐含的几何图形与三角函数关系。
他告诉自己:「我一定要看她的能力,而不是看她的障碍。」
国二,晓瑄休学一年,为了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场手术——骨痂延长术。 争取关键十公分。
因为女性的软骨发育不全症患者,即使成人身高多在一百二十五公分以下,但在社会上,食衣住行的设计,都以一百三十公分为界线,以下是儿童,以上是成人。 因此,透过「骨痂延长术」,如果能为晓瑄多争取到「关键的十公分」身高。 她的未来,将会便利很多。 柯承恩透过美国医学组织,打听到台大医学院骨科教授黄世杰,是小儿骨科的权威。 于是央请他为晓瑄执刀。
手术前一天夜里,柯承恩在书房电脑前挑灯夜战找资料,当他拿着在网路上找到的手术后遗症资料,给柯太太看时,「他整个眼眶都是红的!」柯太太说。 在资料上,后遗症包括:钉口感染、关节挛缩、延长部位骨痂生长缓慢……。 柯承恩逐字推敲着艰涩的医学名词。
翻开泛黄的病历资料,「柯晓瑄,一九九三年九月九日开刀。编号三一七号。」她是台大骨科医生黄世杰进行骨痂延长术的第三百多号病患,却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患者。
这一天,晓瑄被推入手术房,黄世杰将她的两只小腿骨,分别切开两段,再用十根铁条贯穿骨头两端,形成一个环状铁架。 在环状铁架上下,各有一个转环,等手术七至十天后,切骨处的骨痂开始形成时,将这个转环按照预定速度松开,让腿骨慢慢拉长。 等拉开到预定的长度,才能将铁环拆除。
「每增长一公分,所需的时间约为一个月,」黄世杰说,「治疗加上康复的时间,至少要一年以上,其间不仅行动不便,而且十分疼痛,如果家属没办法照顾,患者忍耐力不强,半途而废,只是徒增麻烦与痛苦。」但黄世杰回忆:「晓瑄自己很乐观,忍耐力强,爸妈又照顾得好,这是她手术成功的因素。」
就像被钉在十字架上。
当晓瑄从手术房推出来,一段腿骨硬生生断成三截,血肉模糊,柯家夫妇震惊不已。 「我们都掉泪了,看见十根大钉子钉在孩子腿上,就像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,没有人受得了!」柯承恩叙述当年情景,语带颤抖。 因为不忍说出「锯开、钉子」的字眼,只好不断的以手在桌沿边,来回做出锯开的动作。
要拉长骨头,神经、肌肉的拉扯,异常疼痛,常常,四、五颗止痛药,都压不住。 晓瑄持续的尖叫,几天后喉咙已哑;陪在一旁的柯承恩,身上内衣被晓瑄全都扭扯撕裂。
有天晚上,柯家夫妇在自家饭厅吃饭。 突然间,晓瑄房间传来凄厉叫声,柯承恩冲进房间,抱起她就往医院冲。 检查结果,神经被扯断了,医生说要放慢转速,否则她会受不了。
尽管痛苦,过程中晓瑄从未要求把铁环拿下。 「我每天帮晓瑄清伤口,那个螺丝每天要转,不让骨头愈合,但是我下不了那个手,我转不下去。最后,是晓瑄自己转。她意志力很强,愿意忍痛去转。」柯太太戴起眼镜,轻轻抚摸照片中,晓瑄戴着铁环的双脚。
女儿受苦,对柯承恩夫妇也椎心,「
那个过程,家庭一定要撑得住,看到她痛苦,你可能会退缩;家人或邻居七嘴八舌批评或负面反应,你会受不了,弄到后来你会无法处理。所以,一定要很坚定。
」过程中,柯承恩扮演家中 坚定的力量,眼泪,往自己肚子里吞。
他每天回家陪女儿,晓瑄躺在床上动弹不得,柯承恩在一旁卖力取悦她,把黄安的「天涯在何方」歌词改为「妈妈你在何方」(虽然妈妈只是在厨房),父女两人还大唱张学友的歌,试图用搞笑式的唱法,让晓瑄忘记痛苦。
柯太太在女儿开刀复原期间,因太过紧张劳累,原本的子宫肌瘤突然变大,晓瑄取下铁环后,换她躺进医院,将子宫切除。
五百三十个疼痛的日子,终于过去了,晓瑄取下铁环,从一百一十九公分,变成一百二十九公分(目前为一百三十公分)。 这是关键的十公分,「以前我要『爬』着上公车,出门上厕所构不到水龙头,开关电灯要蹬椅子;现在掂着脚,勉强可以构得到。」
为了这十公分,她忍受着后遗症——无法走久,双腿因为循环不良经常肿胀疼痛,必须靠止痛药才能压住痛苦,她付出了高昂的代价。
学习开窍了!
不过,休学期间,柯承恩特别请家教,强化晓瑄的国文能力;没有背诵与考试压力,她突然开窍,唐诗、金庸武侠小说让她的中文突飞猛进。 妈妈好高兴:「她学得比别人慢,什么都比别人慢,所以她进步一点点,我们就觉得好快乐!」
「这样的快乐,一般人无法体会,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困难。这是人生难得的经历,或许是老天给我的福气,让我体会这亲情的深度。」柯承恩说。
后来,柯太太担心女儿难以适应联考压力,主张将她转至美国学校。 柯承恩迟疑了。 因为,晓瑄穿的是HANG TEN的衣服,背的是普通背包,他担心,女儿到了美国学校会被视为穷人,心里不舒服。 事实不然。
尽管拄着拐杖上学,但晓瑄积极参与扶幼社的活动,帮助孤儿。 看在晓瑄的英文老师眼中,大受感动,他想起,美国发现卡(Discover Card)的活动。 每年举办杰出高中生选拔,针对身处特殊困境,却能勇敢面对艰难、还热心帮助别人的学生。 这项比赛开放给全球的美国学校学生。老师帮晓瑄报名。 几天后,晓瑄交出一篇自传:「我像一颗饺子,里头有很多馅,但外观看不见,丢到水里去,煮沸后浮起,却又被浇下一碗冷水,再度沉下去。经过浮起、加冷水、煮沸,反覆淬炼,才有美味的水饺。」
最后,晓瑄打败全球一万一千名竞争者,成为该奖举办以来,首位境外全球金牌奖得主,还赢得二万二千美元奖学金。 这一天,柯家又响起了越洋电话,传来的是恭喜电话,「我从来没想过她会得奖!没想到她会因为自己的特殊状况而得奖!」柯太太惊呼。
我们从没想过放弃这孩子。
颁奖典礼在华府国际贸易中心举行。 一下飞机,晓瑄全家就乘坐着主办单位安排的加长型白色凯迪拉克,到下榻白宫旁顶级饭店。 柯太太说,这是柯教授与她这辈子唯一一次搭乘如此气派的大轿车,她怎么也没想到,给她荣耀的竟是让她从小担心到大的女儿。 主办单位还特别安排柯家赴白宫拜访美国教育部次长,她也是一名下半身瘫痪需坐轮椅的肢障者。
对晓瑄来说,这是永生难忘的鼓励。 她在得奖感言中写道:「长久以来我已练得好臂力,能将自己拉上公车,虽然拉不到吊环,但是我可以扶着座位把手。手术后,我虽然勉强构得到洗脸台,但公寓门铃、公用电话、电梯按钮,我仍触不到。虽然,我知道电梯按钮,永远不会为我而降低,但是我的心可以升扬,我可以尽量延展我的极限。 」
「当我自我接受时,无形中,也让别人较易接受我;当我跨出去帮助别人时,我忘了自己的限制。」她强调。 会后,当媒体访问她得奖心情,她说:「
Sky is the limit.
」(
只有天空才是我的极限
)。
看着女儿上台受奖,柯家夫妇心情激动不能自己。 柯承恩说:「
人性的脆弱当然存在,我们也不是没有挫折与压力,跌跌撞撞的过程,我们寻求信仰,找到稳定的一条路。不过,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,要放弃这个孩子,一丝这样的念头都没有。
」
美国。 就读卫斯理大学
社团经验与得奖殊荣,晓瑄顺利进入美国著名的女子大学——卫斯理大学就读。 虽然就读期间,她发现自己患有「高度疑似注意力不集中症」,这是一种学习障碍,但她还是活跃于社团。
大三时,晓瑄当选台湾同学会会长,主办大波士顿地区同学联合会论坛时,却碰上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,许多同学主张取消活动,晓瑄却坚持要办,「我就是脸皮厚、不怕死,我从来不觉得,自己可以找借口说,做不到什么事。我一定要拿出东西来,不可以做不到!」甚至,她带头夜宿校长办公室,抗议学校对亚洲学生歧视。
两度情绪崩溃
但她的好胜心,却让自己处于高度压力而不自知,拉紧的橡皮筋,啪的扯断。 大三下学期的一个下午,她在教室突然哭了起来,情绪崩溃。 与她隔壁寝室的同学察觉不对,赶紧将她送到医院,并打电话通知柯承恩夫妇。
又是一通令人心慌的越洋电话,柯太太边说边哭,告诉当时担任台大管理学院院长的柯承恩。 一小时内,柯承恩赶回家中,立即准备行李,「我马上去看她。」「我去好了。」柯太太担心晓瑄,也担心柯承恩学校工作受到影响。 「妳别去,妳去了就是哭。」柯承恩坚持自己过去。
「我好怕她受伤」,事隔四年,柯承恩仍不忍回忆陪伴女儿那几天的细节:「她是坚强的人,任何坚强的人,都会有脆弱之处,我只能说,社会压力真的很大。」
身处在卫斯理大学来自各地的优秀女孩中,晓瑄在大四,又一次因为情绪崩溃住院。 「二十几年了,怎么会没有压力?她只是不讲。」柯太太心疼的说。 第二次的情绪崩溃,换妈妈飞去陪晓瑄,不敢多问什么。 每天早上,她榨柳丁汁给女儿喝,下午带女儿出门走走,如果女儿不想理她,她就顺着女儿,「很多事情,是不能问的,只有让她自己整理好,自己走出来。」直到现在,柯家夫妇都没有问她, 当年崩溃的原因,这是晓瑄的秘密。
起飞。 踏上追梦旅程
毕业后,晓瑄决定回台工作。 二○○三年,她进入勤业众信会计师事务所,担任风险管理顾问。 每天早上九点以前,她背着双肩背包,走进台北民生东路与敦化北路口的宏泰大楼,开始忙碌的一天。
如果电梯里没有其他乘客协助,她必须用跳的,才能碰到按键「12」,顺利到达办公室。 走进办公室,她拿出折叠椅垫在座位前方脚下,避免双脚终日悬空,导致血液循环不良而剧痛。 经常,晓瑄到客户那儿接案,手机却突然响起,萤幕显示柯承恩的电话号码。 「爸,我在忙耶!」晓瑄尴尬的说。
「喔,好啦,我问候妳嘛!」柯承恩只好赶快挂上电话。
虽然柯承恩自己公事忙得不可开交,但一颗心就是挂着女儿,「妳加班到几点?十二点?喔好,我准时去接妳。」
今年二月底,晓瑄辞去工作,赴美准备GMAT考试,准备九月到欧洲攻读MBA。 其间,她还计画参加泛舟、野营队、美国五十州跨州之旅。 她的企图心很强,想从事文化创意产业,当戏剧导演,也计画修习法律,为弱势族群发声。
这天,我们与柯家夫妇一起送晓瑄出国。 柯太太低声对我说:「晓瑄回国这两年,是我最快乐的时光,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么幸福过。我与承恩对晓瑄的依恋很深,这不是父母关心小孩,而是成人间的彼此依靠。」
「以前我想生个妹妹来照顾她,现在看起来,妹妹才需要她照顾。」她笑着说,以后老了要靠晓瑄。
曾经,这个柯南女孩,被认定只有待守洗衣店的命,被阻挡在美国海关许久。 事隔四分之一世纪,她在父母的陪伴下,超越命运格局,不止美国海关,全世界的海关,都为她开启着。
原来分享
Labels:
j. 心路历程
Written at 10:35 AM by Paper Pilot.
<< Home
中文版
Some rights of this page's plain text stuffs are
reserved
for the author.
The
Template
is generated via
PsycHo
and is
Licensed
.
English Materials
中文资料
你是第/YOU ARE NO: